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早已深入人心安信10,绿色发展的诉求自然随之井喷。
从“公园城市”到“美丽乡村”等,多项关于城乡建设可持续绿色发展的“头条号令”,都催生着对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、绿色服务等众多领域的广泛需求。
在“新绿”时代,绿色产业意味着引领性,意味着从“小作坊”转向“大制造”,业也意味着高附加值,意味着从“终端治理”转向“综合服务”。
总之,新绿时代定义了绿色环保产业新的内涵与范畴:绿色产业绝不是一个被深度切分的产业方向,而是在内涵上包罗了多领域、链条上涵盖全流程的更前沿、更新兴的“产业图谱”。
然而,对于仍在彷徨中的中小城市而言,“新绿”的东风,是一个政策主导的庞大的刚性市场,是一场从“低位循环”逆袭“高位引领”的产业崛起机遇。
那么,中小城市该如何突破对“旧绿”的偏见,把握好“新绿”的时代东风,打赢这场“绿色动力”逆袭战呢?
“绿色产业”的东风,只是中小城市困境的“解法”而非“解药”。从何突破、如何借力,不同城市仍需深度研究、审时度势,巧妙把握风力,定制“作战”计谋。
所谓 “审时度势”是指每一招城市兵法,都要审“绿色产业的内在发展逻辑”,度“城市所处的发展格局”——
所谓“无中生有”,即那些并无绿色产业发展基础,甚至是产业发展基础都相对薄弱的区域,凭借强大的“新绿”风力,定好政策招好商,抢先发展“新绿”产业。
大在风力最佳之处,绿色产业是可以单刀直入、从无至有,率先“抢”来发展的。而哪里风力最佳?要从绿色产业的集聚规律说起。
绿色产业崛起的根本动因,是依靠需求而拉动的;而绿色产业的集聚,往往是也靠近需求端的:“中国环保之乡”宜兴,环保产业集群的集聚源于太湖水治理的需求;美国“水处理产业翘楚”密尔沃基的兴起,源于其地处五大湖区,密西西比河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及水密集型产业水处理的诉求……
尽管环境治理、城乡发展中的绿色诉求不止于大都市,也有相当一部分非大都市周边城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先例,但若想要抓住“新绿”机遇,则必须要靠近大都市、立足于大都市圈!
唯有靠近大都市,才能长久绑定“新绿诉求”中最庞大的刚性市场。也唯有靠近大都市,才能真正化中小城市弱势为优势,通过与大都市共生互动,实现“永续发展”。
由于城市群对绿色发展的需要,发展“绿色产业”,将不再是与大城市争抢资源、也不再是被动等待大都市的产业腾退, “绿色动力核”是与区域发展互动共生,被需要、被依赖的角色。
未来“新绿时代”绿色产业的崛起,多数需要从尖端制造到运营服务,甚至是终端运营示范等多重复合功能的互补。中小城市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、“船小好调头”的城市建设,也是打造“绿色动力核”独特的优势。
因此,身处大都市周边、大城市群之中的中小城市,尤其是饱受大都市“虹吸效应”苦楚的“环都市贫困带”中的中小城市们,无疑中了“新绿东风”下的头彩。只要走一招“无中生有”,便大有希望翻盘逆袭。
但此招胜算虽大、战局却险。大都市蓬勃发展,“绿色”契机众多乱花渐欲迷人眼,且机遇多的地方竞争者也众;因此,这类看似最容易的“躺赢”的战局背后,若要真正做到“无中生有”,也需要中小城市管理者最具智慧的判断力和眼光。第一,要会“读政策”,更要会“要政策”。第二,要会“辨市场”,更要会“抢市场”。
所谓“点石成金”,是针对曾经有一定绿色产业发展基础,但在“新绿”时代,想进一步点“旧绿产业基础”之石,成“新绿产业引擎”之金的中小城市们。
对于这类城市中小城市,难的不是“细分领域”的选取,而是在原有的绿色产业方向之下,抓住新市场下的升级机遇,实现动能再造。
点石成金并不容易,至于如何“点石成金”,就必须要找到 “新绿”时代绿色产业转型提振的“七寸”之所在。
对于已有“绿色制造”家底的中小城市而言,未来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的突破、做强产品质量、做大产品门类,谁能抢先完成针对细分领域“山头”的占领,谁就是“新绿”时代真正的赢家。
宜兴在破解水处理设备生产“小散乱”的发展困境时,使用的尤为精彩: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宜兴依托太湖水治理的需求,渐渐凝聚了些水处理设备生产的小厂家,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,宜兴的环保设备生产由于产品较低端、企业分布散乱,并未形成独特的竞争力、产业带动力不足,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。
为了翻身逆袭,宜兴“点石成金”打出了漂亮的一仗。首先,“促研发”以“精准打击”:通过“平台运营、定向孵化”来实现对定向领域的精准突破。其次, “护技术” 以“深挖战壕”:通过“专利服务”保护研发成果、最大化技术收益。再次,“定标准”而“占据高点”:通过“助测试、引机构”占领行业话语权。
总结宜兴经验:“新绿”时代,曾经的“小作坊、小制造”必将面临发展转型的瓶颈,而诸多仍在低位徘徊的中小城市,在众多“新需求、新行业山头”涌现的东风下,完全有机会通过硬核技术的升级和行业话语权的占用,“点石成金”、打出属于自己的翻盘胜仗!
对于那些已形成一定产业集群,不过是尚不涉及“绿色产业”的区域,这场“新绿”的东风,就真的与他们毫无关系了吗?
非也。当前,诸多中小城市似乎都处于一种不尴不尬“危机感”中,这些城市不论在农业、制造、甚至部分的研发服务等方面,总还有些产业基础,处于“能活下去”的状态。大面上,产业发展也都平平淡淡,高不成低不就;找不到“新动能”的加持,未来如何“好好活下去”成为这些城市的头号难题。此类的中小城市,在城市“逆袭战”的战场上,也并不是少数。
这些城市可以从看似没有强关联的“新绿”东风中,找找新动能和新“战机”。这样的机遇,来自于“新绿”时代绿色产业内涵与外延的“跨次元”延伸——首先,绿色产业正向着深度化、尖端化方向发展。其次,环境市场的需求正日益变得复杂、多元,城市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,需要的往往是系统性的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,这便涵盖了从狭义的绿色生产、制造再到广义绿色服务、金融、消费等多领域共同的“抱拳出击”。
所谓 “树上开花”,便是要在“多产业基底”的树上,开出“绿色产业”的花,通过“+绿色”的新动能加持,打赢一场翻身硬仗。
这一招思路奇、路子野,仅因此一招打赢胜仗的经验并不多,且往往需要与其它战术共同配合出击,未来此招的巧用仍需多多探索;但从部分城市和区域的“胜仗”经验看,“树上开花”仍是有战果且有招法可寻的。
招式一,尝试找到本地优势与“绿色产业”的“共振嫁接点”。如新材料领域“膜技术”等材料技术的突破,完全有可能带来环境设备的变革,从而输出反哺绿色产业的发展。招式二,尝试找到本地基础中“绿色产业”的“提振植入点”。
不论用何招式,实现“树上开花”,成立或加入大区域发展联盟,都不失为寻找“嫁接机会”、搭建“嫁接渠道”的好办法。如欧洲“生态产业联盟(EcoCluP)” 汇集了来自欧盟10个成员国、13个生态集群;为激励联盟内部技术、企业、人才的跨期元交流,为员工提供去联盟其它产业集群参与会议会展、学习、培训、研究调研等机会;帮助联盟成员联络国际商务访问、合作工作坊等等 。
在“新绿”辞“旧绿”的风口上,发展绿色产业,打造“绿色动力核”牵引,实现城市的逆袭,对于众多迷茫中的中小城市无疑是一次起死回生、迎风翻盘的好时机。不过招法再好,终究是纸上谈兵,融会贯通,见招拆招才是战场上的万全之策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